南方科技大学是由中国广东省领导和管理、深圳市举全市之力创建的一所公办创新型大学,目标是迅速建成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,建成中国重大科学技术研究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……
南科大自创校开始就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,不断加大引进师资的力度,建立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,包括人才评审制度、薪酬福利制度、考核晋升制度等,已初步建立了一支国际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。
南方科技大学以学分制、导师制、书院制为基础,以人才培养的个性化、小班化、国际化为特色,通过为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,培养人格健全、基础扎实、能力突出、具有国际视野、社会责任感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。
南方科技大学被确定为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校。2012年4月,教育部同意建校,并赋予学校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使命。
南方科技大学对本科学生采用书院制管理模式,以书院、团委、社团等平台为载体,为学生营造了精彩的大学生活。
南科大已初步建成国际交流的平台,与国际知名大学在人才培养、教学科研等方面达成合作协议,为学生开展境外交流学习。同时,学校积极与内地的多个机构开展全方位合作。
南方科技大学本科招生采用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,即高考成绩占60%,我校自主组织的能力测试成绩占30%(其中面谈成绩为5%),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10%,按考生“631”综合成绩排名从高到低录取。综合评价录取模式由我校在2012年率先实施。
南科大教育基金会由理事会、监事会、秘书处组成。理事会是基金会的最高权力机构;监事会负责检查财务和会计资料,监督理事会遵守法律和章程的情况;秘书处是基金会常设办事机构,在理事会领导下负责基金会的日常工作。
近日,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(IPCC)在瑞士日内瓦公布第六次评估报告(AR6)入选作者名单,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刘俊国教授成功入选。他将在第II工作组第四章(“水资源”)担任主要作者,也是“水资源”章节中唯一一位中国作者。
刘俊国教授
刘俊国长期从事水资源与生态修复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,在Science、PNAS等刊物发表论文122篇,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/译著4本。2009年,刘俊国教授获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杰出青年科学家奖,为全球首位获奖的水文学家;2017年获国际生态恢复学会“科技传播奖”,为全球首位获奖的华人科学家;同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。
据悉,IPCC(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)即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,是隶属于联合国的跨政府组织,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、联合国环境署合作成立,专责研究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气候变迁。IPCC主要工作是发表与执行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》有关的专题报告。第六次评估报告(AR6)从全球105个国家的2858名申请人中遴选出了721名入选作者。这721名专家来自90个国家,其中44%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,53%的专家是首次入选,33%的专家是女性。
供稿:环境学院
附:
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(AR6)主要作者入选公示链接:http://www.ipcc.ch/activities/activities.shtml